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5-28
在这个最美的季节,在寿光地理教研员李福宝主任的带领下,孙彦老师参加了山东省初中地理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暨第三届项目式研学现场会,聆听张祖陆专家报告,受益匪浅。
春有宴 当不负
来蒙山赴一场地理研学盛宴
-----孙彦老师的学习反思与收获
参加这次现场会,我明确了地理研学的重要意义及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地理研学对教师能力,与路线设计,全员育人理念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学校的地理研学课程资源如何建设?研学的目标如何制定?内容包括什么?过程如何实施?怎么进行评价?研学过程中的研学导师是由老师担任还是聘请专业的导师?我很困惑。很庆幸我参加了这次学习,因为在这正学到的是我们缺少的,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走进沂蒙水利建设展览馆,水利建设是沂蒙老区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沂蒙情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沂蒙精神,感天动地。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去处。我们身边的思想教育的好地方我们如何利用?
蜿蜒流淌的沂河,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它警示着人们牢记艰苦的岁月。同时作为地理老师,大家也在研学考察中思考:我们该如何从气候、生产、生活等方面分析进行水利建设的原因?我们如何调查研究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参观东夷文化博物馆,共同分析了聚落的分布与河流的关系,特别是重点探讨了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沂河生态功能区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地理教学,我们的弥河又如何影响着对我们寿光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地理人探讨的话题。
同时东夷文化博物馆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社会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地协调观是贯穿地理学科教学的主线,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郯城麦坡地震断层遗址------马陵山麦坡断裂地形地貌。
山东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在马陵山上,是与东非大裂谷、美国黄石公园齐名的地面可见地震断层。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惟一,为大地震后数百年至今仍未过活跃期的自然奇观;也是景色最壮观,最神奇的一段,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观光旅游价值。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对于开展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等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很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科普、旅游资源,是研学旅行的好去处。
短短三天的学习,作为地理教师我深有感触: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体现德育课程一体化;如何进行地理、历史、道德与法制学科的跨学科教研?这是今后我们老师思考的方向。
研学搬到了户外,但仍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应如何转换成导师?课程资源整合改变。如何改变?特别是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新理念新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完成教师角色转化、教材内容转变,有力提升核心素养。
作为地理人,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项目化,研学活动日常化怎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德育课程如何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广阔眼光,对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尝试、多学习、多思考、多参与,要提升能力,从学生主导出发,让地理研学课堂更专业化、更趣味化。
地理教学,地理课堂研学,任重而道远。对教师能力,与路线设计,全员育人理念提出更高要求。
“不是我们过于执着,而是你值得”!地理教育,在路上,在不断求索当中。
事毕反思总结,学毕示范展示,是现代双语学校老师的工作习惯,结合学校与自身工作实际展开的反思,切合学习内容进行的示范课,让老师们迅速成长,也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