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12-30
发展,从现在开始
朱梦迪
今天有幸参与了新教育名师团的成立仪式,一天的时间里,见识到了天南海北的各学科,各学段,各有侧重点,个性鲜明的名师,一天的讲座聆听下来,收获满满的同时,更让我深刻反思到了我与名师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一天的报告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的中国新教育学校名师团副团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名优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辽宁营口存志学校校长刘花兰做报告《课改导师的三项重要工作》,听完刘校长的讲座,我对自身的发展和该构建怎样的课堂给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关于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刘校长从“为什么要发展?""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发展"这个主题。除了多读书,不断学习,告别高原期,减少发牢骚,我对刘校长说的一个小习惯——如何听报告,印象尤为深刻,刘校长在听报告时会有两本三记两写“两本”即听报告时一定是捎着两个本子,一个专用的报告记录本,一个是随笔本“三记”是听报告时在笔记本上做三个方面的记录,一是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报告内容的环节和重点,二是在本子的最上方记录引起自己共鸣或感悟的内容的关键词,三是在本子的下方记录自己持不同意见的内容的关键词。“两写”是指在两个时间段内写随笔。一是会场上写,当报告者报告的内容自己不感兴趣时,便打开随笔本开始写作。二是返回学校后一定再进行集中的总结性的写随笔,写的随笔的题目就是笔记本上方和下方记录的关键词。从这个听报告的小习惯中,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位对自己有些高标准,高定位的名师是如何在每件小事中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的,这是我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习的很重要的一点。
二、关于学生课堂的高效与活力。
关于教学,刘校长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讲,而是大体介绍了下。但是从她列举的几个课堂实例中,我们就能窥探到,刘校长的课堂,真正高效利用起了学生一节课的每一分钟。刘校长在课堂上要求遵循五条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教师讲课时间的原则(一减)。2、增加学生动笔时间的原则(一增)。3、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的原则(一参)。4、立即落实、反复落实的原则(一落)。5、科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则(一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到100%的学生。启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学习成绩,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把滔滔不绝的讲解变成画龙点睛的有效的点拔。节约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学习时间。
师,贵在引领!引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名师,是榜样。引领教师走向高深广远。
希望在中国新教育学校名师团的引领下,走好自己教书育人的每一步路,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攀登高峰。
活力课堂,做有温情的老师
苏良侠
一天的名师团学习顺利结束,在聆听了多位教育大师结合亲身经历后总结的至理名言感受颇深,尤其是新教育团队谷长新校长所说的:“在教育之路,播种下一颗颗种子,未来成就一个个新的梦想”让我回顾教育路,深刻反思我课堂教学的初衷!
如何提高课堂时效?
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辽宁营口存志学校的刘花兰校长做的《课改导师的三项重要工作》报告很多理论与我们一直坚持的“教学评一致性”不谋而合,尤其是“聚焦课堂微环节”中,刘校长先列举了3种不同的案例,如(1)课堂背诵知识点:“同学们,请将这些知识点2分钟记忆,然后检查,同样会将分数加到获胜小组中”。通过比较会发现这种情境下学生效率是最高的。
对于课堂中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落实,同时要有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2)小组合作:“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分析,交流你们的想法”。对于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一直是一线教师很难把控的环节,怎样做才能让小组合作真正发挥时效!通过聆听与分析,渐渐明白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先学会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讨论!
(3)黑板做题。对于数学学科,离不开练习的落实,当让学生到黑板做题时,一直存在浪费时间严重的情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识到:可以从这些题目中寻找有代表性错误的题目进行详细的讲解,其他题目快速订正,并搭配分数8.6.5等显示正确率;又或者让其他学生做完后找茬订正,发现一处错误加1分,从而调动积极性!
以上的实例分析方法都可以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创建“活力课堂”。
教师的新使命
陈坤
在今天的中国新教育学校名师团成立大会上,有幸听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专家的智慧报告。日照市五莲县街头小学的张传德老师在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源”,因为这句话,我怀着满腔崇敬的心情听完了张老师的报告,生怕错掉一个字。他的报告打动我的不是他对于语文阅读技巧的精心总结,而是他对于教师这一行业的定位——教师要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源。
几天前我在看薛涌老师的著作时,薛涌老师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教育竞争的实质是“动机分化”。这个词用得有意思。过去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把人类的存量知识尽量原封不动地转交给下一代,别让那些圣人的教诲、先人的智慧失落了。所以,传统的教育不需要动机分化,你只需要有一个动机,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现在,教育的使命变了,这一代人根本就不知道下一代人会用到什么样的知识,又将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在未来知识的负担那么重,如果不是真有这方面天分的人,也很难有所建树。所以,教育的使命就变了,变成了尽可能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天分和兴趣所在,分头突围,各自应对各自的人生挑战,这也与我校的办学理念“为未来培根,为学生的25岁做准备”不谋而合。
教育竞争的实质是“动机分化”。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变化,那教师的使命也就要随机发生变化。身为人师,立足讲台,在新时代的课堂上不应是知识的传输带和试题的复制粘贴,教育应该是唤醒,是引燃,是发现,是每一个孩子发展的动力源。我们现在给予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教导孩子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帮助他寻找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为孩子注入一生向前奔跑的动力,这样才不负我们现代明德为未来培根的理念,才不负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使命。
我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为每一位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孩子的生命擦亮底色,让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因为我们的努力都成为现实!
教育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方庆芸
在今天的中国新教育学校名师团成立大会上,有幸听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专家的智慧报告,让我受益良多。
之前对“幸福教师”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今天听完报告,让我有了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样的教师是幸福教师?好教师,名教师,大教师,是幸福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是幸福教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种解释,他说:“一位幸福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是个孩子。”
作报告的老师分享了他最欣赏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它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奉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没有奋斗的人生何来的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