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次出去学习回来,心中总会带着一点小窃喜,开心于与这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又有了新的学习体验,亦感恩于能够接触新的教学理念,聆听优秀的师者精彩的课堂讲解。反思于自己的课堂,可以更新自己课堂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学科方面而言,让我学习最多的应该是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指导下,有幸听取的昌乐实验中学南艳峰老师的那一节阅读课。这节课取自八年级上册Module8 Accident,南老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细节处理和深度挖掘,既培养了学生retell story的主线意识,又通过适时的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了生活中突发事件面前,如何正确自救的方法,将知识学习和情感教育相结合。
反思于自己的课堂,虽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在课堂内容上却略显单薄,自己在备课上还需要多下功夫。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依赖于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单纯的课堂知识目标到达成什么样的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应该有具体的要求,并且对于活动的设计都应给予学生及时恳切的评价,做到教学评的一致。
对于我们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而言,在研读教材,反思课堂时,最应该考虑的应该就是如何将课堂上实,让自己的课堂在实效高效的前提下,让学生又有更多的情感共鸣,进而呈现出更多的课堂美感。
且学且思,且思且进
------丁伟丽
本次交流展示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不管是英语和政治的两堂展示课,还是各学校领导或老师代表的发言,都是精彩纷呈,针对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课堂,改进教法,改进课程。从备课流程上来说,备目标,与课标相结合,老师们先手写目标再合作研读目标,分享教学目标确定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从教学设计反思上思考,大家结合资料讨论:课程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有什么作用? 课程是什么?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目标和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是什么关系? 不同年级的标准是什么关系? 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流程应该如何设计?
我最大的感触是听完两节课后,教学思维全部打开,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考虑自己的教学,既是研究参与者身份,又会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想去深入的学习力爆棚,只有领悟到教学本质,决心要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坚持在“课程”的视域下思考教学,才能真正的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常态课融为一体,上出一堂生动,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
且学且思,且思且进,即时行动起来,互学并进,共同提升,迁移内化于思想、行动中去,做到发现真问题、真情况,优化自和提升自己的课堂,真正、真实的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人课合一
—— 王晓涵
11.29日我们一行人开始了昌乐学习之行,到达之后先是听了一堂八年级英语课,从中受益良多,授课老师将整篇文章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串成了一个小故事,环节设计比较新颖,从Accident in kitchen--When/Where/Who/What--How(happen)--How(deal with) 四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和归纳,逻辑关系明确清晰,非常便于学生记忆,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授课老师将“守护生命”这一课以小亮的故事为主线,娓娓道来,我们也仿佛置身在情境中,很自然地将自己想象成小亮的朋友,给他出谋划策,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在非常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就将知识融于心中,也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堂。
几位校长和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教学评一致性”作了深层的解读,祝学昌老师的“提升课堂领导力,提升教学质量”与马宗国校长的发言,更是让我对自己的课堂和教师职业有了新的反思与体会,尤其是马校长最后说的那几点感想,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我上课时为了让自己快乐”,“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真正做到“人课合一”,这就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走在学习的路上
—— 吴凯辉
上周有幸参加了潍坊市初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联盟校区域交流展示活动,通过一天的学习对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反思稍作总结。
首先是听了两堂精彩的交流展示课。第一节英语课刚好是我们八年级刚学过的一个单元,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非常的完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通过手绘小漫画的形式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描述事件,另外通过画时间线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提取文章重点,我觉得这些小方法非常的有效,以后可以借鉴。在阅读的每一个部分,设计的问题都比较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便于学生去抓住学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后自己也需要注意。比如导入环节一定不能过长,就像之前韩校长说的,要么能够创设一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要么能够激发学生的疑问、思考或者兴趣,在导入环节要尽量带动起课堂气氛。再就是课堂要尽量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多说多做,教师起布置任务和引导的作用。
第二节政治课让我感受到课堂和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整堂课中,学生自学、提出疑问、教师解惑做得非常的到位,教师的一些小提醒也做得很好。整堂课小组活动很多,课堂很活跃,并且联系了身边的一些事迹,在课的最后也有练习检测和情感升华,在我看来除了时间上的把握,算是挺成功的一堂课的。
昌乐实验中学的校长指出,目前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存在教教材、靠感觉、凭经验的问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昌乐实验中学提出的基于课标、基于学情、基于数据的“三基于”改进的做法,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王洪春主任提出了“教--学--评”课堂结构以及世纪东城的绿色生态课堂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听报告过程中有些听不太懂的地方,这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浅薄,为此自己也有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多读些课堂研究类的书籍,更新自己的思想,不单单只做传统的教书匠,要往研究型导师方面去发展。
二是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要在备课、课堂、检测、教研各个环节下工夫,抓住目标,做好课堂落实。
三是关注学情,不只关心自己要教什么,更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多少,掌握程度如何,学会做课堂的观察者。
在这次学习中我也再次被老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世纪东城的马校长举了自己及身边的事例,也提到了吴非老师说的“我上课是为了让自己快乐!”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和责任,选择了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选择了苦与乐的相伴而行。我也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能够做到王崧舟老师那样“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会一直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