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全国第二届生长数学教学研讨会会后反思(一)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12-17

生长数学,幸福教师,快乐学生

                                        ——郑晓霞

第二届生长数学启动仪式后,亚洲数学教育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教学》主编鲍建生教授给大家作《核心素养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建议》主题报告。鲍建生教授从南京29中学胡松老师的《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出发层层深入讲解数学教学设计思考方向,通过课的引入,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引入方式:1.从乌鸦喝水入手;2.从方程到函数;3.从数学模型引入。鲍教授重点剖析了从方程到函数的引入方式,他提出初中侧重方程思维,高中偏重函数思想,如何在初中阶段找到学生函数思想学习的“生长点”,这需要师生共生长,以便在高中阶段顺利过渡到函数思维。

鲍教授对数学核心素养涵义的进一步分析,让我知道突出数学的通性通法,教师要把握各阶段的生长关联,以及存在的内在联系,关注数学的生长点和有意义的问题。报告全程三个多小时,理论与实际,干货满满,赢得掌声不断。

20号一早,为了欣赏三位名师的现场课,我们早早赶到会场抢占有利座位,场内人潮涌动,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许峻老师展示的是一节《解题析题 品题》的习题课,让我惊叹的是竟然利用一道题来完成整堂课的讲解,带领学生找思路、寻方法,经历解题,析题,品题的过程,让学生从已知和结论中寻找联系,让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构造全等三角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障碍处老师适当引领,再让学生继续探究,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金敏老师给大家呈现的是几何小统领课——《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金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让我眼前一亮,竟然如此的完美,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完整的呈现在黑板上,带领学生经历“干什么——怎么干——干干看——回头看”的完整生长过程,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源泉。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胡松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代数小统领课——《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从函数的表现形式出发,任写一个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图象观察出来、可以从表格中读取出来、也可以从表达式中分析出来,让学生不断经历三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差别,内容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也在逐步深入,结合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特别是函数为什么要连线,从深层挖掘,让学生明白,不断探索列表、描点、作图背后的依据以及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将整个板书完美的呈现,也为学生继续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埋下生长的种子。

全国知名中考命题专家、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初中数学教研员王红兵对三节公开课都是深入课堂,走进学生,现场拍出学生答题、思考的过程分享学生生长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要给学生时间体验成功,增强解题自信心。我发现三节课都体现知识形成的自然生长性;课堂氛围的知识理解的生长环境;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生长。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受教育的人的确如种子一般,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理想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要找准生长点,选好生长路径,用生长架构思维登高。生长不只是知识的生长,也包括学生数学思维、思维品质、数学素养的生长与升华。教育是什么?正如南京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王红兵所说:“教育就是一种服务,为人的成长想办法提供好的服务。”而生长数学正式这样教学生办法,少教多学,一以贯之。生长数学并不是像砌墙,而应该像大树一样,有树根、树干、树枝,甚至像一颗种子,主干应该从小学开始,生长之后枝枝条条延伸到初中高中。作为数学人,要教给学生有生长力的数学,让数学活起来、有生命、有灵性,用数学的生长助力学生的成长。 

南京之行,见识生长课堂,学习先进理念,不虚此行!

 

 

 

20191119日,我有幸参加了位于南京的百年名校——宁海中学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生长数学教学研讨会活动。这场盛宴吸引了全国各地名师专家,两天安排的满满当当,通过这次活动再次验证“全国教育看江苏”。为期两天的学习收获满满,生长数学的理念在心里生根发芽。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