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3-06-20
基于教学模式
探索“特色之美”
基于教学模式,探索“特色之美”。顺序性音乐教学法作为学校的音乐教学特色,自2018年成为中国教科院许洪帅博士团队“顺序性音乐教学法”实验校以来,已进行了近6年的探索。目前,顺序性音乐教学法以稳步提高学生素养为核心,逐步覆盖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确立了以优秀传统民歌为音乐母语的音高和节奏顺序基点,在课程循序纵向整合、教与学关系调整、教学方式转型创新等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将大单元整合作为实施项目化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我校美育教师团队对美术教材内容整合重构,提炼大单元主题展开大单元整合探究。为小学中高段学生,量身定制素描、水粉、国画、平面设计、民间艺术五个美术专项课程,通过每学期“3+2”的课时安排,让学生在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集中时段对某一领域多元化、具体化深入学习,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
基于个性成长
培养“独特之美”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学校依托艺术社团,发掘个体的独特之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学校现有艺术社团有“合唱”“民族舞”“流行乐”、“国画”“陶艺”“民俗手工”及“软笔”“硬笔”等共计40余个。通过基础型、拓展型和提升型三个维度的课程设置和梯度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实行“三定三有一反馈”制度。“三定”即“定时间”:每周二、周三、周四下午固定2小时活动时间;“定地点”即每个社团都有固定专用场所,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定内容”即社团活动每周、每月、每季度都有项目式主题化教学内容。“三有”即社团活动有计划、有考勤、有活动器材。“一反馈”即为了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由相应教师负责制订社团活动总体目标,设计社团活动方案和社团活动花名册,做社团活动记录,确保具体实施,以便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调整相关策略。
基于课程体系
演绎“融合之美”
“培美修身”课程充分挖掘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开展跨学科融合和课外校外实践,例如“六爱”主题绘画活动、明德好声音评选、红歌比赛、“经典咏流传”活动;在全学科项目式课程“一片落叶的前世今生”开设“植物画”“树叶拓印”“设计植物纹样”等课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技艺,让课程变得鲜活、有趣、有力。
以“艺术基础知识技能+艺术专项特长+艺术审美体验”为教学模式,以校级音乐素养课程、美术素养课程、翰墨书香课程三大子课程为实施载体,我校的美育教育在学校“为未来培根”的核心办学理念指导下,将更加精细、多元、高效,聚焦每个学生的美好未来,积极探索新路径,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