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3-04-11
牢记使命 做“传帮带”中的领头羊
踏实每一步,用心做实事。作为一名党员,张晓丽老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立足教学一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学科团队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弘扬了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18人,其中16人是朝气蓬勃的九零后。年轻意味着有干事激情,有前进动力。以教学教研为抓手,她带领着这支娘子军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教研,在互帮互助中稳步前行,不断提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她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在学校屯秀学院青蓝结对中,刘杰老师成为了她的徒弟。每次出课前的备课和磨课,两个人经常多次交流,有时甚至到凌晨。在一次次的讨论、交流与磨练中,刘杰老师迅速成长,被评为寿光市优秀班主任。在潍坊市普通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寿光市初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专题论文、金点子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寿光市教师“三说”活动展示中获得一等奖。
“张老师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她在,我们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刘杰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这个地方我这样讲,您看合适吗?不行的话,我再理顺。”马晓哲老师更是经常缠着张老师交流。不管是在走廊上,在教研室里,还是在午休时,在凌晨时分,她都随时随地带领大家教研。
所谓“传帮带”,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么来的。她日复一日地带领着她的团队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书写一节又一节崭新的篇章。
潜心教学 做“高效课堂”的实践者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学科,而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大家相互交流的工具。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让语文知识真正流淌进学生的心田?张老师立足学校“五度”课堂,勤学善思,敢于做“学习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从学习中不断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潍坊市初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核心共同体学校,学校正致力于五度课堂的新的探索和实践,追求课堂新样态。为了跟进新的理论学习,张老师申请加入学校的教科研团队——逐峰团队,积极参与每一次活动,努力学习新课标及大单元学历案等教学理论,并践行到教学工作中,力求自己的语文课堂每一次都能精彩呈现。“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不断的进取之心,也令她的个人成长取得了一定成绩。她积极申报学校微课题,并参与了学校申报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足“五度”课堂提升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策略研究》及潍坊市教育科学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在山东省创新作业设计中获得三等奖;报送的课例被评为潍坊市“一师一优课”;在寿光市优质课评选和大单元学历案设计评选中均获一等奖。
课堂是实现育人的重要阵地。张老师始终将德育教育融进自己的课堂。在讲到与父母如何相处时,张老师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向学生们吐露自己心中所感所想,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并结合学校的周末德育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关系,拓宽家校共育路径。
“张老师经常引经据典,制造学习情境。”“张老师的课,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我特别喜欢听。”不仅如此,学生们也都喜欢她的语文课堂,在一次次地良好互动中,她的课堂质量逐步提升。
以爱育人 做“培根教育”的开拓者
“致敬美好教育的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工作中,张老师将学校的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她用实际行动“先把学生当孩子,再把学生当学生。”走廊里,经常看到张老师和学生谈心的画面。学生们也乐于向张老师表达自己内心的小秘密,以及生活中的小需求。“老师,我这次语文考试在我们班考了第一名,太开心了!我在明德的努力没有白费。”“老师,我太喜欢你了,我可以抱抱你吗?”“老师,我这次没考好,很没有自信,我该怎么办”……点点滴滴的交往中,孩子们与张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许多已经毕业的孩子也经常和张老师分享自己的进步:“老师,我大学的专业选什么好呢?你给个建议呗。”“老师,等放了假我去找你玩。”……每到这时,张老师既开心又满足,总是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心怀梦想出发,带着父母和老师的期盼砥砺前行。
“假如我是这个孩子,假如这是我的孩子。”润物于无声,爱化于无形。在张老师眼里,每个孩子都如同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关爱他们,有义务教好他们。每次与学生交流之前,张老师总是不忘学校教育孩子的文化理念,然后,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课堂上,她经常与学生眼神交流,说几句鼓励的话,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通过有温度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让明德温度流淌学生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