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非学无以广才——三位历史老师的学习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5-27

探索的步伐从未止步

 努力的奋斗从不停歇 

 

近日,寿光历史学科中考研讨会在学科基地——台头一中召开。现代中学东校区历史学科三位骨干教师参加研讨,向前辈学习,反思成长。

 

 

 

 

在研讨过程中,全市多位学科骨干教师出示公开课,六位骨干教师对今年的70个考点逐一剖析,拨开团团迷雾;常考考点作了考频数据分析;把70个考点专题化;并进行相关考题预测及复习注意事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研讨中优秀教师们的专业精神和钻研态度让人折服,更带给了老师们很多的启发:

刘珊珊老师

中考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非知识的死记硬背。实际课堂中要注重知识整合,串联同一类知识或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以专题形式呈现给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大趋势: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中考已经不在着重考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变为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对历史常识简单的判断不叫“选择”,反映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程度才叫“选择”;主观题也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主观,借助已知探索未知,获得新知是主观题的命题方向,不去重复已知才是主观题考察重点。

不论九年级的考前复习,还是七八年级的模拟习题,对于成卷,我们往往是不假思索不加选择不加分析的去做,有时会为了多做几道题而沾沾自喜。但实际收获不是很大,有些试题需要我们二次加工利用。忙于题海,对试题不加分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对中考命题趋势把握不准,学生对中考考察方向认识不清,这样很难考出理想成绩。

 

李瑞敏老师

   经过本次研讨会,首先明确了九年级历史复习的首要目的是时效,向课堂要效率。要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培养好学科素养对于效率的提高尤为重要,其次要立足教材,培养主体知识,因为任何中考考点都是来源于课本,要在课本的基础上提升。再者要重主题,创主题,在这些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最后要掌握学科的复习方法,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对做题技巧的训练,比如说答材料题时随意涂改,超出答题区域,避免这类常见问题影响分数,要加强对史料的应用,提高中考成绩。

 

牟翔老师

第一、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专题复习。例如世界史关于美国的知识点包含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冷战等相关知识点。可以将其分为战争、科技、制度调整、世界格局等几个专题进行专门的复习。习题除了进行专项训练外,一定要进行综合训练。

第二、精研考点,重视考点的新变化。今年考点有70个,出现了不少新增加的内容。随着教材的改编,新的理念、课标与以往稍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对比去年的考点,分析中考试卷,捕捉新教材下的新变革。

第三、关注学生现阶段存在的种种不足。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立足教材,落实主体知识。关注历史的开放性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观摩,是一种学习;

观摩,是一种欣赏;

观摩,是一种收获;

观摩,是一种启迪!

圣人称之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其善者而改之。”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乎?通过外出观摩学习,老师们学习、反思、提升,进而将收获落到课堂上,助力孩子学习成长。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