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金秋风韵 话语文成长
——张艳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2019年10月22日,“潍坊市小学语文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行动研究主题论坛”在古城昌邑拉开帷幕,大家相约昌邑,聚焦统编教材,共话小语教学。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聆听教学经验,共享创新思维。
昌邑市教研中心的王丽杰主任给大家做《向着目标发力——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的报告。王主任主要从语文之惑、发展之机、实践之行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王老师从老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阐述当前我们教育中存在的困惑。语文教学存在着错位和缺位的问题,语文只走了一半路。我们共同的课堂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学生在向着目标在学习。但是在课堂大部分学生达成了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教学评一致。教学目标是核心,教学评价是关键,教学活动是主体。而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是,能继续标准的进行教学改进;双线组元,目标凸显。三位一体,夯实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的崔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方面的精彩报告,他的报告犹如及时雨一般,帮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困惑。统编教材编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加强教材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给孩子们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解决语文学习作用与日常脱节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就要用好统编教材,让孩子们爱上语文。

不同学校的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不同课例类型,习惯养成课例展示、低年级的随文识字与板块识字课、中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例与语文园地课例展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与习作课例展示,每种课例展示都带了不一样的精彩,每个课例结束后老师们作了相应的微报告。
坊子区实验学校的王玉兰老师带来六年级课例《夏天里的成长》。王老师用学生们学过的《开国大典》印象作为导入,又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开国大典的盛大、庄严?让学生理解习作策略单元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写,同时让学生体会《夏天里的成长》是围绕哪个中心意思写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万物、迅速”这一中心意思的?让学生自读的同时完成表格。汇报的同时提炼出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进行表达的:找中心句——抓核心词——说事物变化。并让学生依法自学,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语文园地上“初试身手”,进一步体会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材料。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单元统编的新体例。习作单元的教学功能是聚合性,关键在于强化实践性与交际性。习作单元的出现意在“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以六年级上册的《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这节课的目标是围绕中心意思去写。王玉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围绕中心意思去写,围绕中心意思去写的好处,怎么围绕中心意思去写。最后通过习作例文,进一步感受方法,形成学
高新区东明学校刘阳美教师带来了五年纪古诗教学课例——《题临安邸》。在课堂一开始,第一位诗人屈原遗世而独立的画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引入历史长廊。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刘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题临安邸》,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歌,并采用新型“点、线”断句方式引导学生自读、互读、指名读,随后刘老师展示出精美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力,读出西湖美景。在悲凉配乐中中,刘老师适时引出诗歌写作背景,引发学生思考是谁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作为“爱国志士、老百姓”发出悲愤之问,在学生观看汴州风景图后深入了解了国家民族命运。刘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了深情地吟诵,并展示出岳飞、陆游、文天祥、辛弃疾等诗人爱国名言,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亮点之一。因此,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古诗文教学,选编的古诗文比例有所增加。教学古诗文过程中,既要结合古文的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有读到讲,讲后再读,读读讲讲,循环推进”。古诗文“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学习要求难度提升,需紧扣课后题,紧抓语用点,反复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达到立德树人、文化塑人的目标。
新型课堂理念先进、构思精巧,通过可感的教学实例为大家展示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部编教材的教学探索了道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需继续努力,积淀素养,让所有的孩子爱上语文,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走得更远,让我们的语文能成为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根系的语文,智慧的语文!
